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 正文
杜绝盲目模仿 沿承历史风貌 陕西31个文化旅游名镇全面启动建设
[来源:本站 | 作者:原创 | 日期:2013年8月12日 | 浏览1932 次] 字体:[ ]
    为让陕西的文化旅游名镇走向全国,扮美陕西,昨天,全省文化旅游名镇规划建设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全面动员和布署我省31个文化旅游名镇今后5年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从今年起,我省将用5年时间,通过对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基础和旅游设施的建设,达到年旅游人数增加到3100万人次,吸纳就业人口15万,旅游收入达到150亿的总体目标,成为带动全省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引导力量。

  陕西文化旅游名镇有望后来居上

  “提起周庄、乌镇等全国旅游古镇人人皆知,但同样具有文化旅游资源的古镇在陕西也不乏少数,如青木川镇、华阳古镇、党家村等,却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文化旅游古镇中脱颖而出。”为此,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杨冠军提出,我省将争取三到五年,打造一批区域性热点旅游景区,培育2-3个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旅游名镇,示范引领全省小城镇发展。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韩一兵介绍说,文化旅游古镇作为载体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价值逐渐得以显现,不仅保护了文化传统,弘扬了地方的文化特色,而且发展了地方经济,致富了地方百姓,改善了地方环境,提升了宜居水平。陕西的青木川、华阳古镇就是很好的例子。

  打造31个文化旅游名镇坚决杜绝盲目模仿

  会上,韩一兵就文化旅游名镇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安排。他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文化旅游古镇脱颖而出,是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个亮点。

  “此次省上确定的31个文化旅游古镇,是经过省市住建、文物、旅游部门层层筛选,认真确定的。”文化旅游古镇要避免建设性破坏,要杜绝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的风格,不顾历史城区的空间格局、尺度和当地文化传统特色,简单生硬的建广场、住高楼、修宽马路、绿地,防止破坏千年以来形成的传统格局和历史。要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严格保护名镇的历史风貌,整体空间格局和自然生态环境。

  文化旅游名镇将加快推进各类设施配套建设

  31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规划引领、保护修复、完善功能、开发利用、产业支撑、打造特色”。

  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张文亮指出,“每一个镇都将建立项目库,加快各类设施的配套建设,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和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过程中要把保护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突出特色,因地制宜,进一步评估现存历史建筑、古村落、历史街区的保护传承,发掘和开发利用为主,要注重历史风貌特色保护,明确对历史建筑等古建的保护和整治的方式,不能盲目的乱拆乱建,同时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地方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现在创意文化发展形成旅游文化产业。”

  建设中把握好“四个原则” 处理好“四种关系”

  杨冠军在讲话中指出,文化旅游名镇在规划建设中要把握好“四个原则”,处理好“四种关系”。即坚持规划引领、坚持保护利用镇区原貌、坚持发展旅游产业、坚持特色四项原则;以及处理好“保护和利用、政府推动和社会参与、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统一标准和彰显特色”这四种关系。杨冠军强调,文化旅游名镇建设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尤其要注重镇域核心区的保护。政府要认真推动,也要动员社会和群众力量参与,要将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统一标准,同时,镇区外观形象则要彰显特色,因地制宜。

  完善考核机制 连续三个月排名末位的镇实行问责制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求,要从城镇风貌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管理创新等方面着手,按照已经审查的规划,明确五年建设项目计划和年度计划,整合项目和各方面的资金。在考核方面,住房城乡建设厅将继续采取月通报、季讲评、半年观摩、年终考核奖励的工作机制,对连续三个月排名末位的镇实行问责制,并将考核结果抄送各级党委、政府和组织部门,作为对文化旅游名镇各项工作考核级干部选拔任用的依据,年底省上评出10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建设先进镇进行重奖,以此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名镇的建设。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