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文化厅公布了第四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77项非遗项目入选。咸阳的淳化荞面饸饹、长武背芯子等五项非遗入选。
据了解,今年1月份开始,陕西省文化厅组织开展了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和评审工作。根据《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近期,省文化厅组织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有关专家按照评审标准,对全省11个市及相关省直申报的253个项目进行了审议。
经评审委员会认评审和研究认定,提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共77项。
其中咸阳有五项入选,分别是作为传统舞蹈类的长武背芯子,民间文学类的兴平《丁兰刻母》,传统技艺的淳化荞面饸饹制作和永寿土梁油制作,民俗类的渭城区关中丧葬风俗礼仪。
长武背芯子是一项民间社火传统舞蹈。
民间文学《丁兰刻母》根据丁兰的孝行为原型而作。丁兰是汉代人,生卒年代不详,早年父母逝世,不得供养,他便仿照母形象雕成木人,朝夕侍奉,被作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丁兰刻母》。
永寿土梁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传起源于明朝,其后油坊设备经多次改造、加工,日益完善,技艺逐步成熟,到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延用至今。永寿土梁油经过筛选、凉晒、研磨、上蒸笼、捆绑成型、下槽大梁压榨等一系列复杂而严密的工序制作而成。
淳化荞面饸饹古称“河漏”,早在元代就已产生。荞面饸饹制作有面粉加工、调面、压制、油泼辣椒、做臊子汤等一系列工序。制作工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筋长光亮、爽滑绵润、香辣宜人、柔瓢可口”的特点,成为大众所喜爱的面食。
关中地区的丧葬方式颇为讲究,数千年来,形成了一套沿袭至今的风俗,包括后事、灵堂、报丧、丧期等一些列风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