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记录着共建大西安奋进的足迹,寄托着大都市新区崭新的希望。2012年,渭城区生产总值280亿元,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5亿元,增长35%;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480亿元,增长1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亿元,增长33%。
项目带动,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渭城区坚持招商推动、项目带动战略,围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都市农业,着力培育符合大都市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航空物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国际商贸、飞机改装维修、高端电子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等新型产业,引进投资50亿元的五洲国际商贸博览城、投资5亿元的陕西卢浮宫五星级酒店等一批知名三产企业,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100户,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7.2亿元,增长17%,非公经济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8.3%,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逐步走上了现代化、品牌化、特色化的发展轨道。
加快发展现代田园都市农业,坚持把发展现代田园都市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体验、苗木花卉等高端农业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年建成省、市、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园7个,新增设施蔬菜1500亩,建成面积6000平方米的标准化联动智能温室设施蔬菜育苗点1座,田园居、陶园居、金色未来等一批休闲农业体验园已初具规模;新引进了北京花木公司、领新农业、丫丫园艺等一批涉农项目;总投资16亿元的张裕酒庄项目一期已建成,二期建设进展顺利,全区农业走上了现代化、都市化、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不断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坚持把发展现代新型工业作为有力支撑,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周陵新兴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和渭城新型工业园建设,积极培育符合大西安要求的现代工业产业项目,引导工业发展方向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上转移,发展层次由壮大规模向高科技、低碳节能型上转移,目前全区共有工业企业360多家,多晶硅一期、华潮衡器已建成运营,陕西有色咸阳新能源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坚持招商推动、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引进高科技、环保型、低碳节能型的大项目,与秦汉、空港两大新城联手招商、携手推进,引进了投资250亿元的绿地新城、投资150亿元的中国西部迪士尼乐园——“东方帝王谷”、投资110亿元的空港泉商国际丝路城、投资100亿元的综合保税区和投资50亿元的四医大医教研综合园区等65个重大产业项目,合同资金750亿元,已开工建设项目35个。66个区级重点项目和7个市级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176亿元和41亿元,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06%和190%。
服务保障,新城建设快速推进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渭城区牢固树立服务服从新区建设是最大政治和最大利益的理念,主动融入、超前服务,建立运作机制、项目推进机制、利益驱动机制等一系列沟通协调机制,全力解决新区项目建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对新区关注的土地征用、村组拆迁、宅基地划拨等问题,严格实行区级领导包抓、镇办和部门负责制,派驻专人入驻村组、包片包户做好征地拆迁工作。
去年以来,共为新区实施征地拆迁19387亩,形成了“抱团发展、携手共进”的良好发展基础。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投资发展环境整治活动,组织联合执法60余次,征迁土地完成3万多亩,实现了“零”上访。兰池大道、空港大道、临港路等10多条道路建成通车;上林北路、秦汉大道、第五大道、空港南环路等道路主体工程即将完成;有色光电、秦汉清华中学、绿地新城、西部飞机维修基地、空港综合保税区等项目正加快建设;千亩绿林、帝陵绿化、渭河生态景观带等大型绿化项目新增绿化面积4000多亩;周陵新兴产业园新增项目13个,投资达43亿元;“转作风、强服务、促发展、惠民生”抽调1006名干部,组建174个工作组下基层,深入重点区域,集中解决了一批影响和制约新区发展、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等问题,为新区建设开辟了“绿色通道”。
统筹城乡,都市化进程全面提速
渭城区围绕建设现代田园都市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不断探索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规划占地556.48亩,总建筑面积69.1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2.97亿元,打造集社会服务、城市公寓、公园式文化广场、休闲娱乐、商业购物、教育教学、五星级酒店等于一体的高端城市综合体,拟建设社会服务综合大楼、陕西卢浮宫国际大酒店、文林学校及幼儿园、厚德苑小区、遗址公园、商业街等6个子项目。大石头民俗度假村、金色未来、秦汉生态农业产业园等成为新亮点。同时,旧城改造完成1058亩,吸引投资20.63亿元,改善万余户群众居住环境,新增商业网点15个。积极开展 “双创”和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按照“户存放、村收集、镇(办)转运、区处置”的处置模式,积极探索农村环境卫生城市化管理新办法,累计投入2800万元,配齐农村环卫设施,新建农村垃圾填埋场3处,建成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示范村75个,顺利通过省级创模验收。坚持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始终把经济发展的成效最大限度的用在改善民生上,全年共投资2.7亿元实施民生项目194个,开工率达100%。建立健全以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五道保障线”。在全市率先推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6205人纳入社会保障范围,1401人享受养老保险金;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92.6%,全区蛋奶工程覆盖率达到86%;200多个文化阵地、健身广场,让城乡群众生活锦上添花;实施 “3385”系统工程,建立社会管理服务、综治信访维稳、信息化管理三大工作平台,信访工作实现全省“三无”县区目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和社会治安满意度大幅提升。